安娥,本名张式沅,是20世纪早期从石家庄走出的一位传奇红色女杰。在抗战时期,她是杰出的中共特工和战地记者,也是著名剧作家、词作者、诗人、翻译家,同时,还是剧作家、国歌词作者田汉的夫人。
从小村富家女到红色女特工,从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到田汉的贤内助,她的人生经历足以用传奇来形容。
1905年,安娥生于获鹿县范谈村(今石家庄市长安区谈阁社区)。其父亲张良弼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教育家。如今的范谈村早已完成城中村改造,成为石家庄市中心区域的一座现代化社区。2020年,社区内修建了一条安娥胡同,成为一处红色教育示范基地,每年,都会有一批又一批中小学生来此参观,在红色专家的指导下,孩子们重温红色历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信念,展望家乡美好未来。
谈阁社区居委会主任王颖说,安娥小时候就住在安娥胡同的北侧。当年这里村舍棋布、农田铺展,一派祥和的平原乡村风光。
20世纪初,战争与革命的号角,打破了小村的宁静,接受过新思想和新式教育的安娥,不愿做相夫教子的旧式女子,1925年,她毅然与家庭决裂,踏上了革命征程,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安娥被党组织派往大连从事宣传和女工运动。后来她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29年回国后,年仅24岁的安娥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接受中共地下党派遣,当上了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中央特派员”杨登瀛(同时也为中共工作)的秘书,利用这个有利位置,将重要情报直接呈交给中共特科陈赓。同一时期,她加入左联等进步文化团体,从事歌词写作,接触田汉、聂耳等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并与田汉结下革命情缘。
这一时期,她创作了许多具有进步思想的歌词。她和聂耳合作的儿童歌曲《卖报歌》,真实反映了旧社会贫穷儿童的苦难生活;《打回老家去》唱出了中国人民抗日救国、誓死收复失地的钢铁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抗日决心;《渔光曲》鲜明地描绘了渔村破产的凄凉景象,表现了民众对当时反动政府的失望心情。
1939年初冬,应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韦永成的邀请,安娥以《广西日报》战地记者的名义赴战区采访。次年1月,安娥与美国战地记者史沫特莱一起深入鄂豫边区采访。后来安娥将这段战地采访经历写成日记体访问记《五月榴花照眼明》,以细腻详尽的笔触和满腔的革命热情赞美新四军鄂中部队和游击区如五月榴花一样耀眼,这部作品也被赞为“不可多得的报道新四军的力作”。
为抗日救亡斗争呼号是安娥作品的一大主题,她创作的诗剧《高粱红了》、诗集《燕赵儿女》,铿锵有力、雄浑激昂的文字歌颂了广大军民前仆后继、英勇抗敌的英雄主义,吐露了自己激愤的情绪和豪壮的情怀。
安娥还创作过一部长篇小说《石家庄》。小说动笔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现存约有十几万字。小说中,安娥用饱蘸浓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20世纪初期石家庄社会的风俗画,同时也是范谈村张氏家族一部文学化的实录。
1948年11月,田汉、安娥夫妇应中共之邀,从上海通过封锁线到达平山县,在西柏坡附近的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所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亲眼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8年12月,田汉去世。8年之后,重疾缠身的安娥病逝。临终前,她留下了遗言:“把我的骨灰撒到河北的太行山上、滹沱河边。”
家乡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从石家庄走出的红色女杰,如今,安娥的骨灰一半安葬在八宝山,另一半安葬在双凤山河北省英烈纪念园。纪念园里,安娥与田汉的塑像前,时有花束摆放,那是来祭奠的人们在表达对他们的崇敬。老家范谈村里,那条安娥胡同,淡黄色的墙壁上写着安娥的生平及作品,绘着她的肖像,“安娥”目光柔和地望着,家乡街巷繁华、楼宇林立、园林秀美、民生安乐,那正是她参加革命的初衷与理想。(记者 石雅彬)
相关文章: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英雄魂 | 安娥:石家庄走出的红色女杰08-23
丹东连续发布暴雨红色预警!08-20
陕西宝鸡凤翔区南指挥镇河南屯村集体经济奖励高考学子助梦远航08-19
韩琦(湖南):“展儿”的青春抉择|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07-26
领跑河北外贸:今年上半年河北民营企业进出口总值2132.1亿元07-23
宿州发布干部任前公示公告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