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3日,DG中国全球发行了大提琴家王健的最新专辑《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这是时隔20年,王健再度录制这套“点亮他心灯”的巴赫作品,也是环球音乐大中华区成立德意志留声机中国(DG中国)后推出的首张专辑。此前,该专辑的先行单曲《G大调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已于5月16日上线。
“巴赫让我跳出局限反观自己的灵魂”
王健自七八岁起与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结缘,十岁首次登台演奏这部作品,二十多岁时,他领悟到这套作品的独特性。作为音乐史上唯一由顶尖作曲家为无伴奏大提琴创作的杰作,王健认为,巴赫将法国舞曲的娱乐形式升华为精神性艺术,赋予器乐创作哲学高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见证了王健技艺与心灵的成长,也启发了他对艺术本质的思考。

其实在首次录制这套巴赫的组曲后,很长一段时间,王健并未动念要再度录制,在他看来:“这是一套很伟大也很深奥的作品。无论是从体量还是技术难度来说,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有提升的。”直到去年,他对这部作品有了新的领悟:“我年轻时录制巴赫,能感觉到他所要传递的情感和哲理,但我不一定能那么深刻地表达。20年来,我始终没有放弃再往那个方向探索。”
“几乎所有的大提琴家都会花一辈子来研究它、探索它。”王健说,“我现在录制巴赫,也不是因为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只不过是把以前能感知而未能做到的用音乐表达得更好一些。”他直言,平时人们在生活中,通常都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看身边的事,但音乐却能在某个瞬间让你向内望,“巴赫的这部作品能让我跳出局限性来反观自己,理解人生中的不同处境和情感。”

“音乐的使命是揭示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
王健演绎的《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专辑于去年9月在上音歌剧院完成录制,由资深音乐制作人谭纪豪担任执行制作人,格莱美奖得主莱纳·美拉德操刀录音制作与剪辑,并由享誉全球的柏林艾米尔录音室担纲录音及母带制作。此次录音是王健继2004年首次录制该经典曲目后的再度全新诠释,承载着艺术家的生命体悟,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的艺术沉淀。
重新录制巴赫的这部作品,源于王健对自我表达的追求:“如果说第一次录音是追求每个音符的精准与完美,那么这次我更希望抓住音乐的核心骨架,赋予其即兴的生命力。”新版本中,他着重强化了作品的舞蹈性特质,节奏处理更富弹性,乐句凝练直率,展现出迥异于二十年前的“干练”风格。王健将这种转变归结于对艺术本质的深层思考:“音乐不是技术展览,而是精神的共鸣。巴赫的作品像一面镜子,既映照演奏者的审美,也毫不留情地暴露局限——这正是其伟大之处。”

当被问及对六首组曲的偏爱,王健毫不掩饰对慢乐章的钟情:“《萨拉班德舞曲》于我而言是灵魂的栖所。巴赫在这些乐章中埋藏着人性的永恒命题——悲悯、升华、敬畏。”这种跨越文化的精神共鸣,恰是王健诠释巴赫的核心:“音乐的最高使命不是强调东西方差异,而是揭示人类共同的情感密码。”
“超越标签’大同’听见巴赫的心跳”
为呈现巴赫作品的极致严谨与深邃诗意,环球音乐DG中国集结国际顶尖制作阵容。录音师莱纳·美拉德以“让乐器呼吸”的理念,在上音歌剧院捕捉大提琴的每一丝震颤;柏林艾米尔录音室的母带处理,则赋予录音厅堂级的空间纵深感。在王健看来:“技术不是目的,而是为表达服务。每个音符必须精准落位,才能让乐句如血脉般自然流动——这正是巴赫对演奏者的终极考验。”
作为首位在德意志留声机唱片录制全套《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的中国大提琴家,王健始终以开放姿态面对文化身份的讨论:“我的成长经历必然影响审美,但艺术的终极追求是超越标签的‘大同’。若听众能从我的琴声中听见巴赫的心跳,也能听见自己内心最深的颤动,这便是最珍贵的回响。”
相关文章:
点亮心灯照见灵魂,大提琴家王健时隔20年重新录制《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05-23
和评理|迎难而上,坚持自主创新不动摇05-22
“争气机”诞生背后的故事 纪录片《歼-10传奇》即将播出05-22
海报观察丨9大活动、50部精品,第四届山东网络视听大会探索行业未来05-21
0-2完败、单盘1-6:中国莎娃无缘八强,不敌前温网冠军05-21
今天的博物馆,是什么样子?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