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优先”不应成为“学术失范”的借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22:59:00    

【来源:陕西日报】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爆发式发展,高校学生群体中AI辅助写作已较为普遍。通过简单的指令输入,即可快速生成所需文本,节省了传统文献检索和资料整理的时间。然而,部分学生却将其用于论文写作或作业完成,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内容,甚至利用AI伪造实验数据、篡改研究图像,导致学术不端风险大大增加。

无节制使用AI工具,不仅违背学术伦理,还会导致学生学习能力退化。未来的学术竞争,取决于人类驾驭AI的智慧,而非走逃避思考的捷径。当下,一场关于“效率与规范”的博弈,已经引起多方关注。

高校“划界”,设置AI使用“红绿灯”。为平衡技术赋能与学术诚信,近期多所高校密集出台AI使用规范。有的高校划定“禁区”,禁止AI参与论文核心环节,如研究设计、结果图片创作等,并要求学生签署诚信声明;有的高校要求学生毕业论文中AI生成内容占比不得超过40%,超标者取消答辩资格;有的高校在文献检索等非核心领域,允许有限使用AI工具,但需经导师审核并标注来源。一系列举措传递出“技术可用但须透明,效率可取但须合规”。

AI不应是捷径,而是阶梯。当效率与诚信的天平一旦失衡,技术赋能便可能沦为学术失范的推手。AI治理的顶层设计同步加速。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部委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配套实施的《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国家标准,为技术滥用进一步套上“紧箍咒”。这些政策措施直击AI滥用的“痛点”,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可追溯、可验证”,从源头遏制学术造假。

AI工具的普及是大势所趋,AI工具的本质是“加速器”而非“替代品”。它可协助突破信息处理瓶颈,但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创性思考,学术研究的核心永远是“人的思考”。我们既要享有AI作为新型生产力的高价值,又要强调学术伦理的不可妥协性,效率的追求不能越过诚信底线,工具的使用不能替代思辨能力。唯有将AI纳入“负责任使用”的框架,才能释放其助力学术创新的更大潜力。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微软第三季度营收700.7亿美元05-01

为什么“增”?青岛高校“上新”30个本科专业背后的期望04-30

无痛无麻醉!深圳这家医院让患者清醒见证宫腔镜手术04-30

中央网信办:重点整治违规AI产品、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等突出问题04-30

美媒:白宫幕僚长称,马斯克目前已不再在白宫实体办公,双方改为电话沟通04-30

以先进封装+先进制程为基石 英特尔构筑值得信赖的代工服务04-30

青岛市农科院与青岛国信现代农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3年内将联合选育1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04-28

这两天,重量级科研平台、央企密集布局深圳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