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抗日儿童团,站岗放哨送书信;冲破日军封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1927年7月,贺哲民出生于山西省临县曲峪镇前曲峪村一个革命家庭,6岁起就读村办小学,接受进步教育。在红色思想的熏陶下,她一步步走上了革命道路。
时至今日,谈起抗战岁月,贺哲民仍十分激动:“为了保家卫国,我愿付出一切!”
全面抗战爆发后,贺哲民目睹日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1940年初,日寇马队协同规模200余人的伪警备队突袭曲峪镇,自此频繁“扫荡”。
贺哲民回忆,“日寇马队从村里离开时,马背上驮着抢来的粮食。日寇飞机还对曲峪镇实施无差别轰炸,老百姓常前脚逃命,后脚枪声追袭。”
面对敌情,党组织在镇上、村里成立抗日儿童团。时年13岁的贺哲民加入了抗日儿童团,先后担任前曲峪村抗日儿童团团长、曲峪镇抗日儿童团副团长,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儿童团队员的年龄不大,发挥的作用却不小。他们站岗放哨查路条,在村口要道轮班值守,严格盘查过往行人,凭借敏锐观察力多次识破伪装成商贩、乞丐的敌特分子,将可疑人员扭送至村公所。
抗日儿童团会利用“消息树”传递消息。“‘消息树’就是栽在村子高处的枯死的树枝。每次日本鬼子‘扫荡’前,我们抓住时间差,将‘消息树’依次推倒。村民闻讯便将吃的用的藏好,逃到村子旁提前挖好的山洞,那里比较安全。”贺哲民感慨,“共产党跟老百姓密不可分,抗战胜利离不开老百姓支持。”
“乡亲们,鬼子抢咱粮、杀咱人,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为了宣传党的政策、动员群众参加生产和抗战,每逢曲峪镇集会,贺哲民就站在戏台上用稚嫩的童声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讲,引发群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1941年底,由于日寇频繁突袭和“扫荡”,在地下党的接应下,贺哲民跟随母亲及家人沿黄河奔逃至渡口,渡河前往陕西佳县,辗转10余日抵达延安。翌年2月,贺哲民进入延安大学预备班(中学部)学习,后考入延安大学财经系。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延安大学承担着为革命培养人才的重任。在校期间,除了学好文化课,贺哲民还在组织安排下,给前线战士做棉袄棉裤、鞋,为前线提供支援。
“在学校,我不仅学知识,还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更加坚定了革命理想与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贺哲民说。
1945年,贺哲民奉组织命令,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开设的训练班学习,代号“姚克”。
经过训练,贺哲民从事反间谍和反特秘密工作以及延安保卫工作,任务包括跟踪、侦察和清除潜伏延安的国民党特务和日本间谍。
“当时的延安,是灯塔,是希望,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有为青年奔向这里。国民党特务和日本间谍趁机混进来,需要仔细甄别。”虽然任务繁重,但贺哲民始终保持对革命的热情和信念,在维持社会秩序、保障党中央及边区政府的各种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48年6月,贺哲民加入中国共产党。革命任务完成后,她积极响应地方建设需要,先后在陕西检察系统、国有企业任职。
离休后,贺哲民依旧心系国家建设,积极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她常常和子女聊起以前的抗战经历,教导子女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
在贺哲民的影响下,她的子女通过整理资料、拍摄视频等方式,把抗战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无论什么时候,抗战历史永远不敢忘、不能忘!”贺哲民语气坚定。
相关文章:
“为了保家卫国,我愿付出一切”07-08
专访丨“正视错误、承认责任才能避免再次犯错”——访日本近现代史学者石田隆至07-07
3天发生超160次有感地震,日本福冈气象台提醒强震风险06-23
国防部:要求日方停止危险挑衅行径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