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启新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7 06:49:00    

跨江跨海通道与轨道交通串珠成链,“一小时生活圈”初现雏形;“港车北上”“澳车北上”落地实施,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累计验放“北上”的香港、澳门单牌车已突破500万辆次;制度规则衔接加速推进,“港澳药械通”“跨境理财通”“湾区社保服务通”等创新举措落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3年多来,粤澳两地政府工作人员共同办公、共商共议,同频共振、同题共答,共同决策开发建设重大事项476项……“十四五”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民生融合共享发展等方面呈现多重突破,为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重构产业生态

过去5年,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香港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谭伟豪行走于深港之间,“一半时间,我在深圳孵化加速器,对接内地产业端;另一半时间,我在香港高校接触科研团队,寻找可实现的原创性技术和模式。”谭伟豪说,香港作为连接祖国内地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更加凸显,香港高校近些年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提升。但香港的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仅靠国际金融是不够的,必须携手深圳,深度融入大湾区创新生态。

谭伟豪将传统的产学研转化过程比作一个“漏斗”,“‘漏斗’进程很慢,希望有一个通畅的‘管道’,遇上好的科研团队和创新成果,产业界能快速把它们从高校和实验室里拽出来。”5年前,谭伟豪向北跨过深圳湾,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建设科创孵化加速器,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打造“共享工厂”“产业驿站”,他整合大湾区百家供应链企业,对接深港两地“耐心资本”,促成香港科研成果在大湾区实现转化周期大幅缩短、创业项目成功率快速提升。

在大湾区“一盘棋”的格局下,重构产业生态、推进协同创新正在成为大湾区经营主体和多地政府合力发掘的区域新动能。在珠海,港珠澳大桥通车后,这座交通末梢之城已变成大湾区交通大环线上的枢纽节点和连接香港国际贸易中心的前沿。据拱北海关统计,2021年1月至2025年5月,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出口2043.6亿元,其中2021年至2024年年均增长64%。

今年4月,珠海举办以“跨境电商+航空物流”为主题的珠港澳三地供需对接会。珠海市商务局局长高宏伟表示,珠港澳三地正以大桥为纽带,推动“跨境电商+航空物流”向纵深发展,三地机场“三位一体”,构建起覆盖全球的航空物流“黄金三角”。以珠海为核心,珠江西岸为腹地,“全国揽货、珠海集散、协同港澳、通达全球”的商贸和物流体系正加速形成。

“去年11月香港机场管理局入股珠海机场,两地机场和物流系统将实现优势互补,香港可充分利用其国际物流枢纽的独特优势,珠海则可致力于构建高效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合力推动两地合作日益深化,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香港物流商会主席钟鸿兴说。

无论是经济地理的重塑、产业生态的优化还是要素流通的加速,都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的有力支撑。“十四五”时期以来,大湾区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形成。城际铁路网络加速成型。大湾区轨道交通里程超3000公里,地铁线网规模和客流量全国最大,形成了高铁、城际铁路、地铁等多层次、多模式的高效便捷铁路交通体系;跨江跨海通道不断完善。珠江口已建成7条通道,在建2条;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成效显著。世界领先的全自动化智慧港口群和“组合港/一港通”模式创新推动物畅其流;推动错位发展和良性互动,大湾区机场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取得突破。

为青年搭台建梯

“十四五”期间,广东高水平建成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以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12个重点基地为骨干、各地特色基地为基础的“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体系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服务支撑体系,实现港澳青年来粤创业政策、服务和交流机制“软联通”。该体系累计孵化港澳项目超5700个,吸纳港澳青年就业超7000人。

“‘拎包入住’深圳前海后,我们融资300万美元。”香港青年余广滔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创办茵塞普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在前海的研发基地,他的公司融合香港生物技术与深圳工业智能,研发了全球领先的昆虫培育系统,在深圳盐田的工厂内,定制化开发的智能培育系统中,昆虫正将低价值的餐厨垃圾转化为市场供不应求的饲料蛋白。“大湾区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基础和快速实现能力,让我们把‘绿色科创’的想法和实验室论文,变成改变世界的智能产品。”余广滔说,如今,茵塞普的技术解决方案得到海外同行的认可,其开发的智能培育系统已走出大湾区,服务全球有机废弃物处理。

澳门青年陈祥在广州黄埔“澳门青年人创新部落”扎根。5年前,他创办了广州神农智联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攻茶叶、陈皮等农产品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在决策落地之时,他看中了黄埔完整的产业配套和创新环境:“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很齐全,青年人在这里有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广州市黄埔区给予港澳青年项目大量政策支持,比如对符合条件的基地内港澳青年创业企业给予3年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和针对人才、专利研发成果的奖励,陈祥的公司在创业早期,就获得了补助和奖励支持。陈祥还与清华珠三角研究院合作,将区块链、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溯源平台建设,以科技推动优质农产品增值。“去年开始,公司从道地药材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着手,用好‘澳门资源+湾区空间+国际平台’,推动形成我国优质产品‘走出去’的模式。”陈祥对公司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筑梦共享新生活

在珠江口西岸的十字门水道,横琴与澳门隔水相望、桥隧相连。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3年多来,推动“四新”产业加快发展、澳人澳企快速增长、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建立,展现出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支撑作用逐步显现。

琴澳和鸣,唱响的是琴澳居民“心联通”的新乐章。在内地首个“澳门社区”——横琴“澳门新街坊”,澳门居民、“澳门新街坊”业主、诚品咖啡董事总经理汤锦珍,把在澳门经营多年的咖啡品牌引入新家园。“行走在‘新街坊’,蓝色瓷砖、墨绿色栏杆和街灯,还有熟悉的澳门咖啡味道,会让左邻右里在新家园找到亲切感,在琴澳,这种‘无界’‘一体’的融合感让我们心里很踏实。”汤锦珍说。

“在制度创新上,横琴正在提供可复制的宝贵经验。创新跨境治理模式,实现从单方主导到‘四共’体制的转变;突破要素流动壁垒,实现便利化;通过职业资格互认、标准互认等‘小切口’实现规则深度衔接。”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谢宝剑说,尤其在深化民生融合上,公共服务的跨境延伸成为区域一体化的核心黏合剂。如横琴“澳门新街坊”项目直接形成与澳门趋同的教育医疗服务,这些公共服务“无感切换”的实践,极大增强了区域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全国探索区域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

“十四五”时期以来大湾区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与成果,体现了“破壁之勇”“硬核之智”和“平台之跃”——破壁融合,是大湾区发展的前提和最大特色。它直面“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独特挑战,通过一系列深度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系统性拆除了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壁垒,将制度差异转化为协同优势,释放了巨大的发展活力;硬核驱动代表了大湾区发展的内核动能和核心竞争力。大湾区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要素整合上,而是依托世界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效的“香港科研—珠三角转化—全球市场”产学研转化链条以及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实现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链融合”与“互促双强”;平台跃升体现了大湾区发展的战略路径和示范价值。以横琴、前海、南沙、河套为代表的重大合作平台,承担了国家战略的“试验田”角色。它们各自聚焦不同重点领域,以“小区域大承载”的模式进行差异化、深层次制度创新探索,为下一步区域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开启新征程。(经济日报记者 喻 剑)

相关文章:

48名香港师生赴山东开展“新质探源之旅”07-17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启新程07-17

走乡村 看振兴丨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特色采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07-15

Vibrant Guangdong|Core AI industry in Guangdong exceeds ¥100 billion in first five months of 202507-12

来电照登 | 青年南路蓁山路由南向北路口隔离桩能否移一下07-12

揭阳首创新技术 助力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高地07-11

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来啦!一图看懂07-11

著名画家君寿携手两岸青年共绘《归家图》笔墨传情寄团圆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