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入园难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6 11:45:00    

来源:法治日报

本报记者 文丽娟 周斌 陈磊

7月初的一天,北京市顺义区一家幼儿园门口,6岁的康康(孤独症患者)突然甩开母亲陈芳的手,冲到铁艺大门前。他伸出肉乎乎的手指,执拗地指向门后彩色的滑梯,喉咙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陈芳用力拽起康康的手腕疾步走开,她不敢看儿子渴望的眼睛——那道门后,是他拼尽全力也难以“挤”进去的世界。

对康康而言,幼儿园不仅意味着滑梯和玩具,更是一个充满同龄人语言、眼神和规则的小型社会。陈芳深知,只有在这里进行融合教育,儿子才能在最自然的环境里,模仿同伴的社交行为、学习与分享,迈出融入社会的第一步。这扇门后的世界,是康复机构难以完全模拟的成长课堂。

“孩子每次经过这个门口都会停下脚步,他很想上幼儿园。可幼儿园老师根本看不住他,怕他磕碰别的孩子,其他家长也有顾虑。能帮他融入幼儿园的‘影子老师’(特教助理),一个月8000元费用,我们家实在负担不起……”陈芳近日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这道近在咫尺的大门,成了她和康康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玻璃门上的鼻尖

时间倒回一年前。

康康第一次踏进幼儿园的模样还留在陈芳的手机相册里:穿着新买的蓝色连帽衫,手指小心翼翼触碰园内饲养的兔子的绒毛。那天他破天荒安静了两个小时,甚至在“点心时间”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抓起了小饼干。照片角落里,其他孩子围在老师身边听故事,康康独自守着兔笼,距离人群数米远。

“他回家就拽着我说要买兔子玩偶。”陈芳回忆道,“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是他离‘和大家一样’最近的时候”。

短暂的“蜜月期”在入园第3天终结。当孩子们涌向室外游乐场,康康像脱缰野马般冲向旋转木马,把正在攀爬的一名女孩撞倒在地。他不会说“让一让”,更不懂什么叫排队。傍晚接孩子时,老师委婉地提醒陈芳:“明天先在室内活动吧。”

这温和的“建议”像一道无形的禁令,将康康的活动范围圈定在了教室的四面墙内。

第二天起,当户外活动的音乐响起,小朋友们欢呼雀跃地涌向阳光下的滑梯和沙坑,康康却被老师轻轻拉住,留在了空旷的教室里或是靠近走廊的那扇大玻璃窗旁。

隔窗相望的日子就这样开始了。陈芳总在栅栏外看见儿子贴在玻璃门上的脸,鼻尖压得扁平,呵出的白雾晕染了外面奔跑嬉闹的身影。有次她发现康康的衣袋鼓鼓囊囊,掏出来竟是5支蜡笔——他偷偷攥住的彩色碎片,成为幼儿园留给他的最后纪念。

绕不过去的渴望

这样的隔离持续了不到一周。当老师第三次打来电话说“实在看不过来”,并委婉提及“有家长反映孩子回家说害怕”时,陈芳主动提出了退园。

她记得自己站在园长办公室签字时,手指把退园申请捏得发皱——那些家长群里的闲言碎语,比冬日的穿堂风更刺骨。恰逢康康感冒发烧,这场仓促的“融合实验”就此画上句号。

退园后的日子变成一场漫长的迂回。陈芳每天算计着如何绕开幼儿园路段,可孩子自有他的导航系统。经过小区游乐场时,康康会突然指着穿园服的孩子“啊啊”叫嚷;电视里出现教室画面,他就冲去玄关抓自己的小书包。

最揪心的一幕发生在提交体检报告的那天。当陈芳拿着化验单走向幼儿园办公室,康康以为终于获得通行证,炮弹般冲向熟悉的教室走廊。三个老师都拦不住这个“小坦克”,班主任不停劝说:“康康乖,我们下次来。”隔着玻璃门,陈芳看见儿子整张脸贴在门板上,睫毛扫着冰凉的玻璃,瞳孔里映着教室里挂满的手工作业。

“他就像隔着水族馆玻璃看珊瑚礁鱼类。想要进去,哭到嗓子哑了,指甲在门上抠出白印。”陈芳向记者诉说时,下意识地揉着自己的手腕,“那段时间回家路上我都要紧紧攥着他,时间一长我发现自己的手腕都紫了,他的手腕也被我攥出了红印。”

无形的价格标签

“我听说融合教育是道窄门。”陈芳曾看到过一张宣传单,上面印着“融合班”孩子的照片:一个孤独症女孩正给同伴递蜡笔。正是这个画面让她鼓足勇气来到园长办公室,得到似是而非的承诺:“能申请特教助理陪读。”

可希望像肥皂泡般短暂漂浮。园长私下交底:“特教助理月薪8000元,得家长自付。”这个数字让陈芳倒吸一口冷气,仿佛一道无形的价格标签,贴在了儿子通往正常世界的窄门上。

深夜的账本摊在台灯下,数字像蚂蚁啃噬她的神经:机构康复课近1万元,“影子老师”报价8000元……自己脱产照顾孩子,丈夫一个人跑销售的收入远远不够。陈芳的手指无意识地在“8000”上划着圈,那笔钱像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她心口发慌。

“这哪里是请老师,分明是在买一张全家勒紧裤腰带也凑不齐票价的入场券。”陈芳想起北京市首儿雅稚儿童康复中心副主任姚国丹的话,“‘影子老师’就是孩子的翻译和桥梁”,可这“桥梁”的造价,对她而言比跨海大桥还要遥不可及。

姚国丹见过太多个“康康”。她对一个融合班孩子的画记忆犹新,那是一幅向日葵,上面歪歪扭扭写着“我帮小美收玩具”。“特殊孩子需要即时引导。”她向记者解释,“比如康康抢玩具时,若有特教助理示范说‘交换’,冲突就能变社交”。

这些故事在家长群流转,陈芳的手机里存着数十个融合班视频。有个男孩在幼儿园学会排队打饭后,回家第一次主动摆好全家碗筷。

她总在深夜点开这段视频,看一次哭一次。

没有观众的进步

今年夏天,康康在康复中心取得重大突破。当老师拿出幼儿园场景玩具,他竟主动把小人偶排成圆圈。“上课”,他含混地吐出这个词,老师兴奋地记录:“具备集体活动意识!”

这份喜悦在现实前迅速冻结——陈芳带他去儿童乐园实践时,康康刚靠近沙坑,几个家长立即抱走孩子。空荡荡的沙坑像被无形结界笼罩,他困惑地抓起铲子又扔掉,突然把额头抵住母亲胸口——这是新学会的撒娇动作,此刻却带着冰冷的委屈。

“幼儿园。”康康突然抬头,小手指像指南针般转向西,那是“彩色城堡”的方向。

陈芳突然想起姚国丹的一句话:“每个进步都值得被夸赞。”可康康的成长剧场里,似乎只有她一个观众。

有一天,结束两节训练课程后,康康突然挣脱母亲的手。他扑向康复中心墙上的幼儿园宣传画,指尖反复摩挲画中的滑梯,嘴里发出“嗬嗬”的急喘。

“我看见他瞳孔里跳动的光点,像黑夜中的萤火虫。”陈芳心酸地对记者说,那一刻指着幼儿园滑梯的儿子,多像踮脚扒着门缝的孩子,门里透出的光明明落在他脸上,可那扇门要真正开启却太难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相关文章:

康康入园难07-16

强吻者道歉!医生:不文明,但未必是感染诱因07-14

微信又有新功能!网友:好实用07-14

著名画家君寿携手两岸青年共绘《归家图》笔墨传情寄团圆07-11

《翁城孩子的诗(第二辑)》广州首发,“珍妮诗杯”乡村少年诗歌……07-01

中国球员杨瀚森被NBA开拓者队选中06-29

你有你的LABUBU,我有我的老熊熊06-27

7部门联合倡议:守护青少年远离网络涉毒风险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