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评|警惕“包装贷”啃食金融信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9:03:00    

近日,中介“做局”、银行“放水”导致无偿还能力者成功贷款48万元的案例,经央视曝光后引起广泛关注。53岁的村民黄某礼本无固定收入,却在中介包装下从三家银行套取48.2万元贷款,最终沦为“职业背债人”,而且这并非个例——当地多名村民,如陈某军、王某长等人,分别背负41万元、72.8万元不等的债务,暴露出的“包装贷”黑灰产像一把钝刀,缓慢却凶狠地切割着金融市场的信用根基。

“包装贷”的套路并不复杂,却能屡屡得手,根源在于一条畸形的利益链。中介以“贷80万只还一年”为诱饵,瞄准黄某礼这类想“白得钱”的人,通过虚构身份、伪造月入5000元的收入证明、摆拍照片等手段,将“白户”包装成“优质客户”。本应是风险防控闸门的银行,在这场骗局中沦为“放水”的通道:客户经理既不核验收入证明,也不实地查看贷款对应的施工情况,甚至有人主动给黄某礼转钱还月供,只为掩盖风险。而利益的分成更是赤裸裸——中介抽走贷款的20%到25%,炒房客通过“高评高卖”套取近15万元差价,银行个别人则从中牟取灰色收入,唯有“背债人”吞下信用破产、法院追责的苦果。

这场骗局中,最刺眼的是金融风控的集体失灵。银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铁规变成了“三不查”,金融机构的风控体系成了纸糊的盾牌,更暴露了部分银行内控机制的严重漏洞——当制度执行让位于利益勾结,风险便会像多米诺骨牌般扩散。

“包装贷”像一颗寄生在金融系统的毒瘤,一边让弱势人群沦为“老赖”,破坏社会信用体系;一边让银行坏账隐性累积,威胁金融稳定。更值得警惕的是,当“背债人”群体扩大,当中介与银行人员的勾结形成“行业潜规则”,会一步步蚕食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

根治乱象,需下猛药。金融机构需重构风控闭环,用技术手段核验申贷材料的真实性,对失职人员从严追责;监管部门要深挖利益链条,斩断中介与银行的勾连;更要通过普法宣传,让每一个潜在的“背债人”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白得的钱”终将以信用甚至自由为代价。唯有如此,才能遏制“包装贷”,守住金融市场的清明与公正。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记者 耿伟杰)

相关文章:

风口财评|警惕“包装贷”啃食金融信用07-21

超员危害大!安全“挤”不得07-17

超30城官宣,公积金真的能付首付了07-15

连亏6年,青岛双星亏损再扩大!预计上半年亏损1.55亿至1.95亿元07-14

降维打击!成都配眼镜哪里最好,为什么进口镜片已经不香了?07-14

业绩现“过山车”式波动,奥美森存货和应收账款双高07-11

武乡农商银行:9万元“贷”动秀峰摩托城提质07-08

事业编+安家费!内蒙古公开引进人才10名→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