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马铃薯的“破圈”之路——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嘉宾观摩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4 09:12:00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璐

七月的定西,阳光把黄土地晒得滚烫,田垄间的马铃薯叶却透着沁人的绿。

7月23日,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媒体记者踏上这片“中国薯都”的土地,在马铃薯大会的观摩之旅中,探寻一颗小土豆的“破圈”之路。

实验室里的“生命密码”:科技为薯种注入“金基因”

观摩的第一站,是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的“魔法工坊”。这座1998年诞生的产业先锋,最早将脱毒种薯技术带到定西,如今已是名副其实的“育种大脑”。

从实验室到育苗区,从种植大棚到分拣区,一条完整的“薯种诞生链”清晰铺展。

组培室里,脱毒苗瓶整齐列队,嫩绿的茎叶在特制营养液中舒展——这是研究所的“核心机密”,包含着马铃薯生长所需的全部营养。

“从这些瓶子开始,一粒定西薯种的旅程就启程了。”所长李进福轻抚培养瓶,话语里满是自豪。

智能温室里,时间被科技按下“快进键”:小苗移栽后十多天便初具形态,90天就能长成拇指大小的“原原种”。

“我们未来目标是让每一粒的大小更趋一致。”李进福指着不同规格的种薯说。这座占地560亩的研究基地,配备3500平方米组培室、260座温网室、3000平方米雾培室及国际水准的病毒检测室,2023年新建的2万平方米智能温室,更是让年产能1.2亿粒原原种的底气更足。在这里,20多个中外优秀品种经过脱毒、组培、繁育的精密蜕变,最终成为支撑产业的“金种子”。

大田上的“智慧交响”:规模经营奏响振兴曲

离开实验室,观摩团的脚步迈向香泉镇的万亩田间。如果说研究所是“大脑”,这里便是定西马铃薯产业的“肌肉群”——国际马铃薯种薯出口繁育基地,用规模化经营书写着产业振兴的答卷。

这片土地藏着本“发展账”:总投资7258.7万元的高标准农田项目,覆盖香泉、马莲等4个村1.6万亩土地。通过“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规模化经营”和“龙头企业+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模式,3200亩流转土地带动4家合作社,撑起了“万亩马铃薯原原种扩繁”出口基地的骨架。

“规模化不是简单种得多,而是用智慧提效。”香泉镇工作人员的话,在田间得到生动印证。6套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3套“四情”,大型播种机、收获机、飞防无人机,让这里的机械化率突破95%。更有“三会一员”体系护航,泵站与计量井的智能计量设施,把灌溉调度、水费收缴、设施维护管得明明白白,确保每一滴水都用在刀刃上。

产业链上的“共富密码”:小土豆串起民生福祉

从智慧大田到产业链终端,产业的温度,藏在务工群众的笑容里。

在研究所的分拣车间,陈家屲村村民张桂花正麻利地分装土豆,“在家门口干活,每天能挣钱,还能照看孙子。”像她这样的本地务工者,基地常年保持上百人规模,其中50名工人从农民变身“产业骨干”。

“不同岗位工资有差异,最高与最低能差两三千元,但时间灵活,多劳多得。”李进福算起收入账。不仅如此,研究所通过土地流转、分红,2017年以来已向周边村集体分红500多万元,带动6个合作社、126户农户共享红利。

“昔日农民变工人,就业工厂成了增收主渠道。”李进福的话,道出了产业振兴的民生底色。

中外嘉宾眼中的“薯都魅力”

一路观摩,赞叹声不绝于耳。

人民网甘肃频道记者米媛坦言:“以前只知道土豆能炒丝,这次才懂背后的科研付出,小土豆的大产业太让人震撼。”

来自希腊的客商lucas,此次被定西土豆圈了粉:“我已经在考虑引进品种到希腊试种。”他还不忘为东乡土豆片和定西宽粉点赞,笑称要带些当“伴手礼”。

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首席科学家Philip kear的评价更具分量:“定西的现代化设施和国际合作模式,不仅照亮了甘肃的马铃薯产业,更辐射了周边省市,这种领导力让人钦佩。”

观摩结束,车队渐行渐远,李进福站在研究所门口,望着连片的薯田:“我们不仅要让定西土豆走上更多国家的餐桌,更要让中国马铃薯技术走向世界。”

风拂过田垄,马铃薯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应和这个关于科技、合作与希望的约定——在这片黄土地上,小土豆的“破圈”之路,正通向更广阔的未来。

相关文章:

四川乐至:稻丰桃硕猪兴旺 “土味”产业绘振兴图景07-25

定西马铃薯的“破圈”之路——2025年中国·定西马铃薯大会嘉宾观摩侧记07-24

华亭:山清水秀绘新卷 文旅融合焕华章07-22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启新程07-17

走乡村 看振兴丨赛罕区金河镇舍必崖村:特色采摘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07-15

Vibrant Guangdong|Core AI industry in Guangdong exceeds ¥100 billion in first five months of 202507-12

揭阳首创新技术 助力大南海石化工业区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高地07-11

新能源出海波折不断,光伏、储能或迎来命运“分水岭”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