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开放的“复旦源”内,有一面报墙。《申报》,这是一份创刊于1872年的中国新闻史早期著名的报纸,它见证了1949年前的“复旦时刻”。
《申报》1905年刊出了复旦的新闻——“每年筹款‘一万金’助马相伯办复旦”。这一年,教育家马相伯创办了复旦公学,他以超前的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要创办“能与欧美顶尖大学比肩”的中国大学。然而,“中国人办自己的大学”,钱从何来?早在1905年3月,知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就曾公开表示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办的学堂,他责无旁贷。后来的《张謇日记》里对资助复旦公学的记载——“资助一万银元”。其后,两江总督、南洋大臣周馥请求清政府再拨款的一万两白银,再加上严复等社会贤达公开募集的资金,复旦公学终于得以开办。

《申报》于1920年12月19日第10版报道:“复旦大学新校舍行奠基礼。复旦大学自经董事会议决募款建筑校舍后,积极进行。校长李登辉君复亲至南洋募捐,经各埠侨商热心捐助,已有成数。复由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简照南昆仲独捐巨款,故进行益速。从去岁起陆续在江湾购地七十余亩,并依原有计画(划)先建大学部,于昨日柬请各界行奠基礼。下午三时开会,校长李登辉报告,略谓:国家之强盛,可以大学之多少为比例。英美地小于中国,而大学之设,中国瞠乎其远,是非一致进行不可。并谓复旦为私立大学之首创者,以后愿努力成一中国之模范云。”
1913年1月,校董会推举原教务长李登辉出任校长,这是复旦历史上继马相伯之后又一位最为关键的奠基人。李登辉从一开始就参与了复旦的创建。临危受命担任校长的他多次赴南洋筹款,募得巨资,购买了江湾校址的土地,也就是现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部分,使复旦有了自己立足发展的根基。李登辉在奠基典礼上的讲话,表现出“教育救国”的理念。
复旦公学培养出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除了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外,还有如中央大学和清华大学老校长罗家伦、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民革中央原副主委孙越崎等等,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申报》1932年6月27日第15版:“方一二八祸变之初,复旦义勇军,义愤填膺,星夜奔投翁旅长,请缨杀贼。更鼓吹十九路军主战,得该军同心协力,屡挫敌锋。卒以众寡悬殊,退守安亭,作背城一战。忽以和约协定,素志未伸,忍痛而归。本校师生,举行欢迎大会慰劳之。感赋四绝。”
爱国、强国,是复旦建校之魂。“一二・八”淞沪战役期间,复旦学子积极投身十九路军抗战。当时,活跃着一支学生抗日义勇军,其中五十余人来自复旦大学学生军。他们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主要承担后勤保障、抗战宣传和战地教育等工作,报纸上的照片、展柜中的徽章,是这段历史的真实见证。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申报》1937年10月12日第4版刊发陈望道的专论“战时的专门教育”。文章中说:“教育所最需要的,是图书仪器,不是高楼大厦。有高楼大厦而图书仪器不够,或者会使人有是办房子、不是办教育之感。有图书仪器而没有高楼大厦,不但可作战时的象征,如果能够就势启发学生安俭乐楼,就连校屋也可以算是一种战时的课程。太过在门面上装璜,形同百货商店,本不是我们教育上非苦守坚持不可的优点。”
《申报》1937年10月4日第8版报道:“南大毁了还不够,继之有同济、沪江、复旦、中央大学……此种对于文化之破坏,实令人切恨,但不要悲观。我们应该想起,日耳曼民族昔日给西欧文明以黑暗时代,但不久就有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代!今日的日本与我们文化以恶辣的摧残,我们在他日,也必有一个灿烂的文艺复兴时代:不!不仅是文艺复兴,是我们光荣的民族复兴时代。”
从1905年9月到1949年5月,复旦大学历届毕业生共计9000余人。其中,出任大学校长者28人;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或评议员者7人,在81名首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占比近一成。解放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或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者15人。同时,复旦师生校友中,解放前共涌现出革命烈士41人。
相关文章:
《申报》“复旦时刻”,印证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05-27
邓州关工委、教体局、妇女联合会理想信念报告会在城区八初中举办05-21
今日科普|“脑脊接口”是什么?竟能让瘫痪者重新行走04-18
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增长300亿元,业界呼吁源头创新参与国际化竞争04-09